(通讯员:庞凯歌)为推动学术交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开展了2024年度博士讲座,组织举办了系列专题学术报告。本年度博士讲座自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下旬结束,活动周期持续两个月,参与学术报告博士13人次,学生达1000余人次。

第一场,报告人:何国锋,报告题目:新能源发电并网控制技术
11月1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何国锋博士主讲,电气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在双高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设备之间及其与电网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振荡频率在较大范围内漂移,同时,大量风电、光伏电力电子变换器(如直驱式风电机组变流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接入电网,会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何国锋教授围绕提升并网变流器电能质量以及微网系统稳定性,开展并网变流器拓扑选取、并网变流器控制技术讲座。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最后,他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借助学院提供的学术资源,深入了解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多看、多学、多思,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二场,报告人:梁成武,报告题目:分布式工业园区光伏智慧用能及其云平台实现
10月31日晚上,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梁成武博士主讲,自动化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梁成武博士围绕“布式工业园区光伏发电智慧用能研究及其云平台实现”和“具身人工智能”这一主题,针对绿能工厂、绿能园区的发展潮流,面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低碳工业园区,介绍了主持完成的课题和人工智能前沿趋势,讲解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智慧运维、智慧用能发电量预测和智慧用能综合云平台样机的研发实现过程,并分析光伏故障检测算法开发、自动AI检测光伏故障工业流程部署、巡检报告自动生成、智慧云平台开发和智慧大数据交互测试等关键技术,利用所提出的动态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算法分离的多功能云平台建设方案,实现“工业园区高效低成本”智慧用能目标方案,助理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场站的智慧展示、发电用能数据预测、光伏故障检测管理与维护等需求目标。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光伏发电、AI算法研究等焦点问题进行交流。最后,他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借助学院提供的学术资源,深入了解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学科的新动态,真正做到产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

第三场,报告人:祁林,报告题目:基于算法融合的建筑救援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研究
12月13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祁林博士主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祁林博士围绕“建筑救援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这一主题,针对建筑救援机器人的全局和局部路径规划,介绍了一种全局最优路径规划方法,通过优化节点选取策略改进Dijkstra算法,解决传统规划路径冗余点过多的问题,减少全局规划路径的长度。利用Bezier曲线优化运动轨迹,使全局路径更平滑,提高建筑救援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以全局路径信息为基础,采集特征数据集,训练得到基于神经网络的局部路径规划模型,提高了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效率。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围绕救援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展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第四场,报告人:侯宁,报告题目:多核SOC设计技术
12月23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侯宁博士主讲,电气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侯宁博士围绕“多核SOC设计技术”这一主题,针对MCU/SOC芯片的用途,设计方法,架构,关键模块特性,设计流程,以及可测性,可靠性等问题做了全面的介绍,随后介绍了近一年来在SOC芯片设计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内嵌eFPGA的高性能SoC,车用ECU主控SOC,面向微逆的SOC等。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第五场,报告人:司文杰,报告题目:基于知识融合和智能学习的自主控制研究
2024年11月8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司文杰博士主讲。司文杰博士深入探讨了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如何通过知识融合与智能学习技术提升自主控制系统的性能与应用范围。司文杰博士首先介绍了自主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详细讲解了知识融合与智能学习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环境和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多种信息源进行知识融合,以实现系统的自适应和高效决策。司文杰博士提出,结合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智能算法,可以大幅提升自主控制系统在执行任务中的自主性与稳定性。接着,通过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基于智能学习的自主控制在机器人、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中的前景和挑战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司文杰博士与在场的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会师生就智能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系统优化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疑问,司文杰博士耐心解答,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实际研究中的经验与心得。讲座现场气氛浓厚,讨论热烈,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第六场,报告人:刘豪,报告题目:新型复合转子耦合双定子模块化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问题研究
12月6日,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刘豪博士主讲,电气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刘豪博士围绕“新型复合转子耦合双定子模块化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问题研究”这一主题,介绍了我国风力资源情况和现有风力发电机存在的不足,结合风力发电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发电机应用于风力发电。针对该新型风力发电机,介绍了其工作原理、拓扑结构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同时介绍了研究成果和创新情况,为该类电机的研究和完善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风力发电现状、目前发电机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问题、如何创新、电机行业就业等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第七场,报告人:程珍珍,报告题目:机器视觉的应用发展研究
12月10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程珍珍博士主讲,自动化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程珍珍博士围绕“机器视觉的应用”这一主题,针对工业领域应用中的机器视觉系统,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组成,分析了图像处理系统的关键参数优化技术,讲解了机器视觉的主要技术趋势和市场趋势,并从就业的角度分析了机器视觉技术的本土产业链现状。

第八场,报告人:郑长兵,报告题目:多智能体系统协同编队控制研究
12月19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建郑长兵博士主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郑长兵博士围绕“多智能体系统协同编队控制”这一主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针对碰撞规避和通信约束两个问题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阐述,利用所提出的网络化预测控制方法,主动补偿了多智能体系统中的随机通信约束,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性能。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同学们与主讲人就编队控制领域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现场氛围异常活跃。最后,主讲人满怀深情地向同学们寄语,勉励大家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在智能化道路上不断深耕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九场,报告人:卢亚鹏,报告题目:放大器芯片电路智能化设计
11月19日晚上,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卢亚鹏博士主讲,电子信息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卢亚鹏博士围绕“低噪声放大器及其电路智能化设计”这一主题,针对高灵敏信息处理系统对低噪声放大器件的关键需求,从简单LC电路出发,介绍参量放大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极低噪声性能器件的理论基础,分析影响放大器芯片电路带宽与增益指标,利用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算法,优化参量系统的阻抗特性,从而提高器件设计效率,提升器件性能指标。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从简单电路出发,深入研究前沿,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十场,报告人:郭蓓蕾,报告题目:阀用直流电磁铁吸力特性研究及多目标优化
12月6日晚,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郭蓓蕾博士主讲,电气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郭蓓蕾博士主要为围绕“阀用直流电磁铁设计及吸力特性研究”展开。阀用直流电磁铁是一种电磁元器件,能够将输入的直流电能转换成机械能输出,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中。由于工程上需要较高的电磁吸力,在设计时会选择带有隔磁环的阀用电磁铁,采用隔磁环结构的电磁铁可以增大在工作行程内的电磁吸力,对电磁铁进行设计时,往往在确定其一般尺寸参数之后,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对其他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优化。

第十一场,报告人:王金鹏,报告题目:考虑不确定性的新型能源系统灵活资源优化规划研究
12月20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王金鹏博士主讲,电气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王金鹏博士围绕“新型能源系统灵活资源优化规划研究”这一主题,随着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源、荷两端呈现的强不确定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给新型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极大增加了系统灵活性调节需求。报告从灵活性需求、灵活性资源种类、灵活性资源规划方法三个角度展开,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灵活性资源技术特性,并阐明了不同类型灵活性资源的基本特征,然后提出了考虑不确定性的新型能源系统灵活资源规划方法。最后在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第十二场,报告人:郭文博,报告题目:实时三维测量技术
11月06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郭文博博士主讲,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讲座主要从结构光三维成像技术、动态误差补偿技术等方面介绍实时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三维成像技术通过感知和记录真实场景的三维信息,为三维建模、产品检测、立体显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其中,光学三维成像技术利用光信号作为感知三维信息的媒介,充分发挥其非接触、高效率的优点,在工业检测、逆向工程、文物保护等静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随着增强现实、智能制造检测、生物医疗监测等新兴智能化技术对于动态场景三维数据获取需求的不断增强,高精度实时三维测量技术表现出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郭文博博士围绕“实时三维测量”这一关键问题,从硬件加速、算法优化、并行计算等方面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第十三场,报告人:侯艳丽,报告题目:旋转视觉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11月13日下午,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侯艳丽博士主讲,建筑电气系教师及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讲座主要从多投影显示系统的无缝拼接、旋转视觉测量系统的轴对准方法等方面介绍多投影系统校正与拼接的研究进展。随着视觉测量技术以及数码相机的发展,旋转视觉测量系统因其非接触、灵活性好、测量范围广以及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得到了迅速发展,被广泛应用在多投影系统显示校准、全景图像拼接以及工业制造等不同的领域。侯艳丽博士围绕“多投影仪显示系统的校正与拼接”这一关键问题,利用旋转视觉测量系统对穹顶显示系统实现了快速、高精度的测量与校正。讲座交流环节,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彼此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